close

 

 

屏東縣三地門鄉專案,持續推動文化產業復振工作,在「部落創意市集」這個小小的空間裡,

專案工作人員邀集了三地門鄉的藝術創作者,長期共同展售雕刻、刺繡、編織、攝影、繪畫等藝術作品。

 

 

 

 

「一切重建,都起源於太多的『沒想到』…」
 
「害妳行程這麼趕真不好意思!」三地門的專案工作者李秋月的第一句招呼語就是道歉,很多人對她的認識多半是來自於『藝術家撒古流的妻子在三地門開的咖啡店』,這個說起話來速度特別快、總是忙著招呼客人和推廣三地門文創作品的身影,讓人一點都看不出她是個平地漢人媳婦。「前幾天我婆婆剛過世,所以有很多事情要忙…」她說嫁來部落這麼多年,第一次處理正式的家族喪禮,事情發生得太快,沒時間想太多。回想起來,就如同大社部落面對八八風災當下。「我們以為和以前颱風撤村一樣,在山下頂多只待兩個禮拜,沒想到情況這麼混亂,以為災後重建頂多就是一、兩個月,沒想到就這麼莫名其妙地過了一年。」
 
就這樣,李秋月和許多部落的人,靠著許多外來的志工協助,讓安置的工作逐漸上軌道。站在龐雜的物資和忙碌的救災工作者之間,她心血來潮定睛一看,驚訝地發現所站的地方雖然是原住民鄉,但辦公室裡卻都是陌生的臉孔,媒體、志工、甚至在最前線協助指揮救災的她、和其他都是從外地嫁來部落的漢人媳婦…「這簡直就是外籍兵團!」對照部落族人驚慌失措的臉孔,她突然警覺,這不僅僅是一場風災,很有可能是原住民族的浩劫。
 
「我們在自己的家自己的土地上,卻失去了自救的能力,這不是浩劫是什麼?」
 
 
「雖不是明星災區,但我們肯定是被神祝福的部落。」
 
但李秋月隨即恢復樂觀本性,她說,大社雖然不是媒體關注的明星災區,但肯定是個被神祝福的部落,儘管環境損毀的災情嚴重,但沒有任何人傷亡;想要成立辦公室,馬上就租到房子,而且一天之內就在朋友的協助下安頓好所有設備;徵求志工的訊息才剛張貼在網路上,隔天就來了五位外地志工;才剛從廣播聽到至善協住原鄉青年返鄉工作的北部推動成果,一拉開鐵門就看見至善的督導員前來協助。
 
大社部落的重建計劃進展得非常快速,八月底當知道政府將以瑪家農場作為重建的場域,與部落居民討論後馬上提出方案,連社區的建築模型都已經製作成型,未來五年計畫也已出爐,也因為計畫完善,有許多外界資源願意協助重建,幫忙蓋房子、學校、會所等等。大社部落的居民提出的是一個完整的中繼屋計劃,但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讓部落居民參與共建,透過協力造屋的過程凝聚災後部落潰散的精神,直到中繼屋修正為永久屋遷村規劃,他們仍堅守協力造屋這個原則。
 
大社部落重建的階段任務有墾殖、文化推廣、教育、到整個的文化產業發展等等,加上現代的生活機能、以傳統的元素重建新排灣族部落。並將整個計畫調整以『年輕人的未來』為主要建構導向,考慮經濟層面,因此結合發展文創產業,讓新的部落變成一個活的文化村。
 

也因此更顯得地點重要,非安全平地就可滿足,必須同時兼顧外在的部落生活機能和內在的文化特質。但現在,瑪家農場的狀況是,二十多公頃必須容納四個部落。「公部門說必須花很多時間和原住民協商,說服大家遷村到安全的地方,但相反的,我們必須花加倍的時間與心力和公部門溝通,說服他們認同我們自己找的重建地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至善小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