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未來在傳統領域要守護的不只是山林,還有生活型態。

頭目家屋和打鐵屋的重建,不只是建築,更是我們文化價值與精神核心。

 

 

 

 

「針鋒相對,總比默不吭聲好。」
 
然而平靜的日子也得靠積極的爭取才能擁有。倡議的過程中,愛鄉協會舉標語、發傳單、發動連署的行動,讓部分族人產生質疑。「我們不是一個強調自由民主的國家嗎?」宋文生滿腹疑惑,風災過後,他認為傷害的不只是土地,還有人心,喪失了向心力與信任感,是原住民部落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
 
「只有透過不斷地宣導、提倡、說明,才慢慢地獲得部分族人認同。」相反的杜素芳並不覺得這樣的過程很辛苦,反而認為「對話」就是最大的學習,「針鋒相對總比默不作聲好,這樣表示還有討論空間。做好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才能建立深入文化的脈絡。八八風災,給部落居民一個主動檢視自己的學習經驗,同時也促使各機關組織間的良性競合,不管是地方組織與公部門、或是各個不同原住民族群部落的整合,都慢慢懂得「同中求異」才是最理想的共生,也讓大家對「生命共同體」一詞有更深刻的體會:「畢竟,土石流是不會挑族群的。」宋文生幽默地說。「所以真的要感謝八八風災,讓部落族人重新學會為自己發聲!」
 
默默地在一旁聆聽的協力社工羅紀彥,拿著相機和筆記本做紀錄。「我以為妳和紀彥做的是一樣的工作呢!」宋文生眼中的協力社工,就是一個默默紀錄部落重建過程、並在部落需要協助時伸出援手的角色。羅紀彥說,在霧台專案中,在地的工作者和組織比外來的社工都還有經驗,所以他讓自己轉變為一個學習者,先從旁觀角度聆聽組織內部的對話,再決定要不要發表意見或主動協助:「很多人到災區都是抱著援助者的態度,也沒有問人家需不需要幫忙。」尊重異文化的主體性,傾聽對方心中真正的需求,是他的工作哲學。
 
這天,他來到屏東榮民之家協助愛鄉協會辦理莫拉克災後兒童關懷系列活動,有許多人主動和他打招呼,平常看來話不多的他,喜歡用實際的行動去連繫感情,幫忙懸掛布條、拍照記錄、發送小點心、發宣傳單,居民需要人手的時候他都在,牧師邀請他有時間一定要到教會為青少年分享成長經驗,他笑說自己的成長過程很普通、但有時間一定會去。習慣傾聽,也不代表只會保持沉默,回到基金會定期的社工團體督導活動,他也會在夥伴提出疑問的時候,分享自己的想法:「跟在素芳和宋大哥身邊,真的學到很多對話和發聲的學問。」
 
 
「或許我不是學者專家,但這是我的家。」
 
一直以來都擔任原鄉守護者角色的愛鄉協會,在災後重建的議題上,除了在山下推動中繼屋與備災中心計劃,另一方面山上則延續山林保育與文化保存。「我們想要回到山上。」杜素芳說原住民相信老祖先的智慧,有分辨環境是否安全的能力,未來在傳統領域要守護的不只是山林,還有生活樣態。「就像這個頭目家屋和打鐵屋的重建一樣,這不只是建築,更是我們的文化價值與精神核心。」指著正在興建中的傳統建築,她一語道破部落災後重建必須堅守的原則。
 
「大家都知道過度開發、是造成八八風災災情嚴重超乎預期的主因之一,在山上造屋、耕種、開路、發展觀光的原住民成了罪魁禍首,但在漢人眼裡,原住民是個沒有自主能力、須仰賴政府治理的族群,這不是很矛盾嗎?我們為什麼要破壞自己的家園?」公路開發之前,山區原住民本就過著自給自足的獨立生活,但隨著路變寬、進行大規模農墾,農場消耗殆盡林木資源,緊接著發展的觀光休閒產業,無疑是在滿佈傷痕的山林補上致命的一刀。「過去錯誤的政策間接導致這場大浩劫,現在卻要我們無條件接受強制遷村?不是不能接受,而是想來都覺得難受。」杜素芳說,原住民其實才是最懂得守護山林之道的族群,知道什麼才是上山與下山最適合的時機。
 
「或許我不是學者專家,但這是我的家。」她感性又堅定地說著。

如同雲霧中才顯得蒼勁鬱美的層峰疊嶺,唯有溫柔的守護,才能讓信念繼續鏗鏘進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至善小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