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馬秀辛     
 
屏東縣瑪家鄉三和村美園托育班負責人/老師       
    
屏東縣瑪家鄉三和村美園社區發展協會理事
 
       
 
 
  
 在經歷公私立幼稚園、托兒所,從企業化管理到主題式教學,每所幼兒園都有其特色,因緣際會下回到自己的部落,開始照顧起部落的孩子,剛開始也是按著從前的經驗,打造強調才藝、美語的幼兒園,之後因為頻繁的接觸部落的人、事、物,兒時被照顧的記憶漸漸浮現,心裡對於自己的角色及幼兒園的定義也逐漸轉換,我了解部落從前的生活,知道自己為什麼存在,可是孩子們呢?
 
 
一、 當有機會回到自己的故鄉時,能做些什麼?
 
年輕人留在部落的理由:
 
1. 生活在部落普遍的族群是老人與小孩,年輕人為了家中經濟大都離家至都市工作,回到部落的原因可能為照顧家人,或部落中有工作的機會,而這個工作是可以被長期支持的,讓年輕人可將過去的工作經驗與部落的需求結合。
 
2. 若有家庭,留在部落的理由除了有工作機會外,還必須能滿足家庭照顧的需求(如孩子照顧及就學問題)當年我回到部落,我的孩子才4歲,家中還有長輩,為了就近照顧,也因為看見部落中沒有托育場所,所以決定留下來開設幼兒園,將自己過去的幼教經驗結合部落托育的需求。
 
 
二、看見需求–部落缺乏托育場所
 
 進入部落開始照顧孩子,尋找師資、準備教材、購置設備,一切的運作都需要經費的支持,因為原鄉托育需求一直沒有被有滿足,設立過程中孩子不斷進來,經費來源卻沒有增加。為了幼兒園的永續經營並讓合法的資源能進來,一直朝著立案努力,但因法規問題一直無法解決而始終未能立案。
 
 
三、拾回部落的寶藏
 
 將文化融入教學,並不是誰創造出來的,其實這些東西一直存在,因為回到部落從事幼敎工作,帶著孩子步出教室,走訪部落,在邊教邊學的過程中除了老師的文化養成外,透過觀察找尋生活中可做為教學的主題,才有機會發現這麼豐富的文化寶藏,對部落教室的概念也逐漸成形。
 
 一直以來,對於原住民文化的留存並沒有什麼危機感,因為從小就生長在被母語及傳統生活包圍的環境中,感受到的一切總覺是理所當然的,直到教學需求才深刻發現傳統文化一直存在,但也正在快速流失中,而我們這群有記憶沒經驗的人尚未建構完全,基於對文化的流失日感危機,我們重新學習,和孩子一起累積經驗,拾回對部落的記憶,期待魯凱族不會成為下一個在地球上消失的族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至善小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